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宗说下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三一、《北溪大全集》卷一三
此篇方起草未及竟,而先生寝疾矣。
姑存此,以见大意。
或问:古人宗法,果可以行于今与否欤?
曰:后世颓风敝俗,与古人宗法相反者莫甚于今日。
生民秉彝,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亦未尝不间见于世。
而近代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者,亦已昭昭有成说于世矣。
盖今之所谓姓氏者几更,世代离乱,朝市变迁,已不复上世圣人因生胙土之旧章。
百宗荡析,或妄委其姓而冒人户贯,或妄以户贯与人而溷其宗,何止于托汉婿而冒姓刘,以狄种朱邪而附李属籍也!
至于无嗣续而欲继绝者,又不本圣人同宗为后之正典,乃字育螟󸚕,昵非族类。
或取诸妻之党,若鄫人立苢公子、郭氏之立柴荣
或取女子之出,若贾氏之立韩谧;
或公然取他族苗裔,若存勖之养宁,嗣源之养王从珂;
或以他人妊孕为己出不之怪,若秦政之本吕不韦,楚幽之本黄歇,宋苍梧之本李道儿。
又有若汉鬼之蓬头歆祀,莫识为谁何者。
意其得于荒茫遗弃不可知之中,抑又有若司马之牛睿,阴为暧昧者。
凡此数,不惟󲦤绅宦族为然,在阎闾编户之伍,盖总总也。
岂知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是乃自为斩绝之道,而非有嗣续之实也。
谱系真赝既杂乱不明,而宗庶昭穆又颠倒无辨,或以弟为子,或以子为孙,或位侄于叔之上,班叔于侄之下,是以族属不相统,恩意不相浃。
在族燕,一序齿为仪,不复省名分尊卑之别;
在族会,一视财为礼,不复顾服纪疏戚之差。
名家显族,降为皂隶而不之知,虽至亲以过门为辱。
自白屋至卿相,问其所从来则莫之识。
或识之,每羞道其祖。
甚至父母在,已析居异籍,兄弟不相顾,一如路人。
户未割,反互相残贼;
亲未尽,不复相往来。
冠昏死丧不相告,贫穷患难不相恤。
故骨肉第相告讦,而无亲睦之风;
族党务相争斗,而乏逊顺之习。
于是有语及祀典,则祢已附而高、曾忘忽,不致享祭,有主而适庶相胜并立庙。
或欲叙及宗法,则皓首诸父不肯陪礼于少年适侄之侧;
华发庶侄亦耻屈节于妙龄叔父之前。
家家自为俗而各有法,人人自为法而各有心。
公卿大臣,阀阅才易一世,即坠涂地;
贤人君子之后,不复能世其家。
回视古人宗法,与之甚相反者,盖莫甚于今日也!
然知有母而不知有父者,走兽之道也;
知有父而不知有祖者,飞鸟之道也。
人灵于物,知有祖祢,尊尊亲亲,秉彝良心,夫孰不固有之,本无古今贵贱之别。
虽更叔世衰微离乱之极,犹有孝义族类,班班史册。
或九世同居,相与忍为雍睦者张公艺。)
或宗族七百口,设广席,长幼以次坐共食者五代江州陈氏。)
或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者后汉其重。)
或缌服百口同爨,昆季相事如父子者(《南史》杨播。)
或累世同居共庖,兄弟至四从皆如同气者唐刘君良。),或子孙数世至二百余口,犹同居共爨,田园俸禄,皆聚一库,而计口日给饷者(本朝李昉。)
或奉兄轨如父,公禄赏赐皆入轨之库,有所资须悉就轨请者宋蔡廓。)
或奉叔母李如母,兄弟寸尺皆入李之库,四时分赉,一听李自裁者(《北史》崔孝芬。)
则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者,固未尝不间见于斯世也,而近世先觉诸儒宗,所相与发明遗文故典,又昭昭可覆。
程子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子法」。
又曰:「若立宗子法,则人知尊祖重本,而朝廷之势自尊」。
此言宗法之为系甚重也。
如曰:「宗子法坏,则人不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
又曰:「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
此言无宗之为俗不美也。
如曰:「凡言宗者,以祭祀为主,言人宗于此而祭祀也。
以己之旁亲兄弟来宗于己,所以得宗之名,非宗于人也」。
则明其所以为宗之义也。
如曰:「立宗子法亦是天理,如木必有直干,亦必有旁枝;
如水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
又有旁枝达而为干者」。
明其皆于自然之势也。
至论所以行之之实,则曰:「须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祖业,使一人主之。
又如韦家宗会法,月为一会,以合族,使骨肉之意常相亲」。
其间支子不祭,则曰:「齐戒致其诚,意与主祭者不异。
可与则以身执事,不可与则以物助。
不别立庙,为位行事而已。
虽不祭,情亦可安」。
其论长子不得为人后,则曰:「若无兄弟,又继祖之宗绝,亦当继祖。
如卑幼为大臣,以今之法,自合立庙,不可使从宗子以祭」。
燕堂 南宋 · 陈淳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四一、《北溪大全集》卷九
子从既以主祭合族立宗会楼,复于寝堂扁曰「食燕」,盖取礼经所谓族食族燕之义,以为祭后与宗人馂之地,且并以记文为嘱。
予窃以为古昔圣人,所重民生,赐姓命氏以别之,而于姓氏中又立大小宗以联之,非固外为是法以强乎人也。
犹之木焉,有从根直上之干,有从干旁附之枝,于干之上又分干,枝之上又分枝,纵横数节后,然后布为千枝万叶,盖莫非一气周流、出于天理之自然而然。
圣人特因而纲纪之,以为长久不紊之道焉尔。
走兽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飞鸟知有父,而不知有祖。
人灵于物,知有祖祢,尊尊亲亲,秉彝良心,夫谁无之?
本无古今贵贱之别。
虽叔世衰微离乱之极,而犹有孝义族类,班班史册。
或九世同居(齐隋唐、张公艺。),或缌服百口同爨(《南史》杨播。),或宗族七百口合席共食五代江州陈氏。),尤可见良心天理之不容泯没。
惟其宗法不立,无礼乐以文之,而漫无统纪。
然今之条令,有承重瞻茔之制,高祖玄孙之服,即礼经宗法意,而人不之察尔。
子从独能酌古参今,举而行之于家,可谓笃信实践,而不为虚文之学者矣。
凡郭氏宗盟,于岁事合馂斯堂之时,群昭穆长少咸萃,宜交相训敕,以尊尊亲亲之大义,相与维持世守之,而无以私意利欲坏焉。
将见人歌塘口郭氏家法,卓然为三阳礼义之宗,庶乎有以副子从今日创始传后之雅意而不为忝也。
子从又尝编《宗礼》《宗义》二篇,附以《立宗文约》《公状》《家约》《家谱》于其后,及晦庵、蒙谷二先生《宗法》各一册,并藏诸堂中,以为后代维持之计者甚悉。
惟后人之考焉。
抑又有告者,宗人之睦,岂姑为是一燕之乐而已哉!
冠昏丧葬必相助,贫穷患难必相恤,推先祖所以芘覆之泽,使宗人无或颠连之病,然后为尊尊亲亲恩义之至者,又不可以不知也。
然亲睦宗族,家道之一节,如父子亲、夫妇别、男女正、长幼序,实齐家之大经,未有内治无本而能外睦者也。
然身者家之则也,改过迁善,惩忿窒欲,又修身之要务,未有身法不立而能齐其家者也。
而身之所以修,又在乎有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之学,交尽其至,未有学术不正而能修其身者也。
而其所以为学节目在孔、孟、周、程之书者,又有明法,则宗人于既燕而归也,必当各正尔学,各修尔身,各齐尔家,以无失为人大体于父乾母坤之下,是又同宗相率入尧舜之域,盖有醉道饱德之不穷趣味在焉。
兹说,子从必已与宗人素讲之,而今兹之言适所以为赘,惟无视其赘而忽诸!
嘉定庚辰十月望后五日清漳北溪陈某记。
夏令推恩德音 唐 · 懿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五
门下。朕闻惟天为大。
惟尧则之。施及文王
昭事上帝。朕遐思古训。
顺考前闻。仰止于皇王之閒。
规范于尧文之际。始如徒涉而望超溟渤。
中若策蹇而求蹑云霄。思逮于三。
希之则至。由是力于恭己。
锐以济人。九载于兹。
一致不怠。然而德未甚腆。
信未甚孚。虽怀汔可之诗。
敢企康哉之咏。尚赖社稷降祐。
祖宗垂休。兵革向宁。
朝野斯乂。自顷诞施渥泽。
冀获霶流。犹虑莫及昭苏
愈多乏困。今则夏田丰稔。
倍于常时。不足之忧。
暂免兴虑。又以西成未保。
虫蝗是虞。永惟惠恤之宜。
庶叶消禳之要。苟能利于百姓。
赖于四方。可使稼穑有年。
边疆无事。则惟恐不及。
岂惮于必行。是用更理阙遗。
载新提举。一阳斯始。
爰开荡涤之恩。晏阴将成。
式继矜蠲之令。副我诚切。
在尔司存。应京畿及天下见禁囚徒。
暑毒之时。要令疏理。
牢狱之内。虑有滞冤。
宜令台府及诸军司。并所在州县长吏
据见禁囚徒。限德音到后七日内。
亲详罪名。疏理讫闻奏。
不得更延引时日。除非巨蠹有碍去年赦条外。
馀并节级递减一等。从轻处分。
左降官及诸色流人。近虽累有赦令。
皆巳沾恩。欲其悔过自新。
岂吝频施霈泽。经去年赦条巳得量移者。
更与量移。合复资者。
准前例处分。其去年十一月十日后至今年五月以前。
续有左降官及流人。亦便与量移。
如合放还者。所司速与处分。
内人久在深宫。常膺役使。
不惟勤劳可悯。固亦亲爱是思。
宜令拣选宫人五百人放出。各归其家属。
俾无离怨。用叶推恩。
现在宫人尚令拣放。诸节进奉。
宜有指挥。应诸亲及公郡主等。
每年端午延庆并妃嫔生日所进女口。自今巳后。
宜并停进。鹰鹞之设。
本资畋游。朕端居穆清。
不好驰骋。所宜解放。
以遂物情。左右神策军各放二十联。
五坊放三十九联。飞龙放一十一联。
左右神策军每年进鹰鹞。于数内停减。
春秋二社两进九月十五日各停进鹰二联。共停一十四联。
应租庄宅使司产业庄硙店铺所欠租斛斗草及舍课地头等钱。所由人户贫穷。
无可徵纳。年岁既远。
虚系簿书。缘咸通七年赦条不该。
今宜从大中三年巳后至大中十三年巳前。并令放免。
京兆府云阳等一十二县百姓。论去年宿种麦苗下子后。
旋被蝗虫食损。今年尽不滋生。
京畿之閒。去冬蠲放不少。
但以疲人恳诉。须务哀矜。
巳令府司差官巡检。如有损处。
即时特与减放。令府司具合放数。
指实闻奏。戍役辛勤。
道途绵历。将还乡土。
在赡供须。安南邕州巳奏放回北军。
其于顿递经过。本州县界并须如法先自备办排比。
切不得临时差配百姓。及借索扰人。
仍录前后德音赦条。于乡村分明榜示。
不得违越。仍委所在长吏严立条制。
专加觉察。枷禁所施。
在防奸蠹。举便欠负。
未涉重条。如闻府县禁人。
或缘私债。及锢身监禁。
遂无计营生。须有条流。
俾其存济。自今日巳前。
应百姓举欠人债。如无物产抵当。
及身无职任请俸。所在州县及诸军司
须宽与期限。切不得禁锢校料。
令其失业。又辄不得许利上生利。
及回利作本。重重徵收。
如有违越。勘实奏闻。
去年德音赦令。条流事件极多。
贵其普及生灵。惠沾寰宇。
尚闻所在未尽施行。今重举明。
俾无留滞。宜令天下长吏差清强判官勾当
切更分明检举。一一据事节施行讫奏闻。
如更因循。必行朝典。
其所差判官。仍速具名衔分析闻奏。
好生之德。宜及禽鱼。
卵育之时。须加条制。
旧敕每年起三月一日五月末。不许采捕水虫禽鸟。
虽有敕禁。尚恐因循。
宜令台府并诸军司。每及时禁之月。
更严提撕。勿使违犯。
俭德之修。圣贤所重。
近日俗多浇靡。时尚矜誇。
朕常慕素风。斯遵俭制。
去年赦文之内。巳曾明有指挥
所宜克副朕心。用诫奢僭。
东川每年进蜜浸荔枝。道路遥远。
劳费至多。自今巳后。
宜令停进。布告中外。
称朕意焉。主者施行。
安康郡夫人章氏行状 南宋 · 卫泾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三九、《后乐集》卷一七
夫人章氏,其先建宁浦城人,后徙居秀之华亭
曾大父糈,故赠承事郎
曾祖妣徐氏、周氏。
祖柷,故任右通直郎
祖妣孺人吴氏、张氏。
考终,故赠武义大夫
宜人黄氏。
夫人生于绍兴庚申,幼端慧,婉娩听从,动合女宪。
父母爱之,誓不与凡子。
时中兴右文,崇建学校,侍郎盖公名一家少年,首驰俊声,多士慕向。
寻繇舍选登鼎甲,咸谓择对莫宜于公,遂以夫人归焉。
既有家,上承姑嫜,旁接姻戚,下御妾媵,罔不顺适,闺门之内愉愉如也。
初,侍郎处穷约,而轻财尚气谊,家无馀资。
夫人竭力营陔,养具滫髓,问衣佐馂,虽罄奁笥不惮。
侍郎得以悉意讲学,从之游者日盛,后多为闻人。
侍郎素友爱,自夫人之归,愈无间言。
诸姑以孀独来依,夫人尽礼敬,同甘苦,始终犹一日。
死,葬之先茔之侧,以便时祀。
有妹在室,夫人资送特厚,至损首饰予之。
侍郎尝欲舍其孙而官犹子,夫人从臾,不遗馀力。
昆弟之孤在左右者,自幼及长,拊育诲化,男有分,女有归,夫人之助多焉。
平居自奉简素,周人之急常恐不及。
亲旧贫不能自存者,皆有常饩。
岁饥,里闾艰食,则发廪损市直,以倡巨室,全活甚众。
其仁而好施,积而能散,盖出天资,非勉强饰情以沽誉也。
侍郎即世,夫人理家政井井有条,门祚益大,簪组蝉联,兰玉森列,母孙四世极含饴戏䌽之乐,赐名亚于秦虢,延庆侈于姬姜,寿考康宁,广备五福,世所稀见,人以为阴功淑德之报。
嘉定己卯,夫人年登八帙,齿发不衰,精神益壮。
族党合贺进流觞,妇孙归侍庆席,数陪宴语,杯酒流行,多至夜分。
少壮或欠伸跛倚,夫人整衣危坐无倦容。
固叹其禀异,且期颐未艾也。
子铸荆襄使节,将力丐归为寿,夫人持书止之曰:「边氛未靖,汝当宣力国事,毋以私废公」。
虽严父教忠之训不过此,呜呼贤哉!
性冲澹,中年即屏脂泽,释绮丽,日翻《内典》,味禅悦,脱遗世故,死生旦暮之理洞然于中,无一毫底滞。
属纩之夕,曾不怛化。
甲申八月二十六日,以微疾卒于正寝,享年八十有五。
累封至安康郡夫人
子男二人,锐,故朝奉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铸,朝散大夫、直秘阁、知太平州
女四人,长从浮屠法,次适中大夫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兼权兵部侍郎钱仲彪,次适朝议大夫、知通州王伯度,幼以妻
孙男五人,溥,从政郎京西路转运司办公事。
淳,文林郎、新监行在文思院门。
澄,从事郎、新湖州乌程县丞
涯、渐,将仕郎
孙女七人,朝请大夫、知吉州军州事赵希琴,国学进士郑公绍,朝散大夫主管建康府崇禧观刘垕忠翊郎、添差监湖州都酒务赵汝旗承信郎、新监户部中浦犒赏酒库张师稷,浙漕进士陈极其婿也。
次许嫁幼子宣义郎、新监建康府粮料院
曾孙男六人,似之、仰之,馀未名。
曾孙女三人。
铸将以宝庆元年月日奉夫人之柩合祔于侍郎之墓,以行实来请。
视夫人为从母,且子婿也。
夫人与先妣实同生年,不孝,失所恃踰三十年,不胜风木之痛,每侍夫人,如母存焉。
夫人遇,亦均子姓。
壬午冬杪得奇疾,屡濒于死。
夫人不远数舍来视问,忧形于色,至为之祷祠名山,眷眷不忍舍去,恩意笃矣。
方俟少间,求从容外舍,别甫踰岁,遽隔千古。
伤今念往,不知涕泗之横集也。
追述遗美,不敢以衰病辞。
扶羸执笔,姑叙大略,以备彤史之采访云。
谨状。
曾相公府置延庆寺庄田帖跋 南宋 · 薛居实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六、《敬止录》卷二六《寺观考》
居实闻如来或现宰官身说法,佛法付嘱国王大臣
此二句本即一事。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使国王大臣夙根非佛,谁肯出力主张!
大丞相宣靖鲁公法智师夜梦有验,舍田入寺,植无穷之利,此大事因缘。
居实窃以为唯佛知佛,以心印心,大丞相法智即非两人。
故是梦是觉,如镜照形,初非妄想;
此田此供,如人赡家,不自为功。
判部尚书大丞相之孙,膺国重任,为计相,凡所以裕民足用,调度得宜,一本之慈祥仁厚,有毫发不便乎人,必极力经济,在佛法为方便利它三昧,乃得大丞相心传家法。
不日大用,识者必谓鲁公复生,而法智具在。
延庆讲主亲公宜自承当,庶几大臣与导师相表里,繇此灯灯相继云。
右承议郎、新差权发遣兴化军主管学事薛居实敬题。
按:《四明尊者行录》卷六,《续藏经》第二编第五套第五册。
钦宗实录乞令孙觌撰著旧闻奏乾道三年五月 南宋 · 洪迈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一三、《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之六七(第三册第二七八八页)
得旨编修《钦宗实录》,正史日历所发到靖康日历及汪藻所编《靖康要录》,并一时野史、杂说与故臣家搜访到文字外,缘岁月益久,十不存一。
虽靖康首尾不过岁馀,然徽宗朝大臣多终于是年,其在今录皆当立传。
询之其家,已不可得,欲访之故臣遗老,则存者无几,寖寖不问,则史策脱略,漫无□纪。
窃见前敷文阁待制致仕孙觌,在靖康中实为台谏侍从,亲识当时之人,亲见当时之事。
其年虽老,笔力不衰。
乞诏以其所闻见,撰为蔡京、王黼、童贯、蔡攸、梁师成、谭植、朱勔、种师道、何㮚、刘延庆、聂昌、谭世绩等列传,及一朝议论事迹。
凡国史实录所当书者,皆令条列,上送本院。
庶几遗文故事,得以毕集,不至放失旧闻,以阙大典。
三游山记之一元丰五年四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五、《云巢编》卷七
余卜居齐山逾月,欲一探左史洞而不知其地。
四月丁巳,会公华、德相至,遂召唐生者俱游焉。
延庆兰若,旁山东行,北上数百步,观李氏书堂遗趾。
益北去,委蛇山谷间,道滋峻,多丛高木,时有佳花赤白,芳菲袭人。
不远三四里,地颇平,斗下石壁间,嵚岩丈馀,直北不知其际,皆蓬藟无人迹。
崖西彻阳气,生草木。
东平峭洁白,雨露之所不至也。
德相欲题名,索笔不得,怅然者久之。
左之右有三洞,或可入,或不可入,是谓石燕洞
复南出,循山北上,豁然望青溪圩,田直池荡,楼观窣堵若图画。
山西,皆𡸙嶒怪石,有一穴甚峻,欲下不得,道槃桓其下,以谓不可登。
良久,乃褰荆棘,蹑颠石得上,慄慄如履锋刃,且首步极危殆。
至洞下,岩势若彫斲,实天之成。
俯听水声泠泠,将下穷其渊,取火者缓不至,乃止。
是谓石虎洞。
下求左史洞,失道,陟降崖坂,颇厌苦之,已乃识其处。
石巑巑若深池,四旁相若,欲下不敢,委而引蔓,般跚乃得下。
杜牧之张公子题名,字颇泐灭。
「吴仲庶与张伯益游」,复作大篆题之。
此洞后也。
北望石下有蛇窦,窦口才广尺有咫,俯身伏入,蜿蜒象蛇行乃得至。
洞中宽耸,可容百辈,有遗骸焉。
直北出山顶,日已晡矣,乃谋还前㙏,截山腰,过书堂,观涌泉,遂归。
且将僦工与浮屠者为棺其遗骸而瘗之。
公华姓名琮
德相姓马,名永誉
时元丰五年壬戌也。
送璞讲主住持延庆寺 明 · 张弼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鹤城兰若名延庆,忆我少年频往来。
夜月竹窗晴翠舞,春风花槛牡丹开。
肩舆重访三生石,手笔空馀半壁苔。
今日璞公能起废,老松新长出尘埃。
自上清延庆归过丈人观少留1174年10月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上清宫、延庆宫、丈人观
再到蓬莱路欲平,却吹长笛过青城
空山霜叶无行迹,半岭天风有啸声。
细栈跨云萦峭绝,危桥(涧谷本卷四作楼)飞柱插澄清。
玉华更控青鸾住,要倚栏干待月明(自注:玉华,楼名。)
延庆山门莲社两疏请奎梅峰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三、《北涧集》卷八
平生所得,瓣香敢负南丰
流俗无根,别调俄从下里。
一夔足矣,众楚咻之。
欲超绝于诸方,革谬悠于双禀。
某人犀眸不瞬,象胆奚为,匪素定而不移,抑贸迁而失据。
太原孚上座,笑雪峰毕竟乡情;
清凉观国师,与荆溪向背宗旨。
悬知口授,莫若心传。
殆将务勿胜而胜焉,以俟弗期然而然者。
旋扫劫灰,百堵皆作;
别开表刹,一尘不生。
陈并水楼台,合致住山龙象。
某人戒捡鹄白,心源砥平。
振雪曲于夜弦,换萎花于晓砌。
眷兹净社,咸我同盟。
楼烦之诗,景英游于千载之下;
濂溪,题芳字于一花之中。
赐以惠然,谅其勤止。
按:右景迂梅峰为嗣子,作疏辟之。
延庆修造未办疏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一七、《北涧集》卷九
四明道场,荡而复振;
一乘法味,流而不穷。
自寸椽尺瓦重新,幻杰阁崇楼如旧。
庵亏藏六,义欠函三。
缺典犹多,全功未既。
上方有世界,化菩萨无路抟香;
厥土惟涂泥,东海若随潮退舍。
先资粮,次加行,始一篑,终成山。
富贵人,看乡里面。
延庆化禅观地平 南宋 · 释绍昙
七言绝句 押霁韵
屏息诸缘入定时,脚跟下事烂如泥。
睦州片板轻担出,禅病蠲除不用医。
崇恩园陵采石记政和三年三月 北宋 · 赵霆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六一、《偃师金石遗文补录》卷一一、《金石萃编》卷一四六
崇恩太后寝疾崩于宫,政和三年二月丙申朝散郎权发遣京畿计度转运副使公事赵霆入内内侍省武功大夫、计置贾□山采石兼提举郑州窑务张怀宝,奉诏旨提举园陵采石。
太史预定丁未为吉,祭山兴役于缑氏镇碾子泉之东西谷。
段石□工,视大观二年地宫数例。
会日力之役九旬以时□,朝廷促工期□有□非严,匠氏逾旬稍备。
霖雨○霰,迭因间作,官吏惴慄,惟稽迟之□□,而巨石艰致之材,越七日而数以登,又十有五日而夫役告毕。
官属奋职,夙夜暴露,协力尽瘁,用济厥事也。
官属为谁?
管勾文字兼理办公事、朝散郎曾谊,都□寨中亮郎任纬,通直郎韩瑜□□武经郎□杰,武翼郎□之才,□武郎蔺中立,修武郎李从古,秉义郎赵士□、宋良□,成忠郎延庆、许绅,承节郎延庆、张世昌、周几,从事郎宋章、李迂,将仕郎处仁、张远、王充、李周儒,进武校尉张悫进义校尉王思永,假承务郎陈充管勾铁卢东井匠人□郎傅□,兼管勾公使、进议副尉张守中
季春癸酉赵霆记并书。
偈颂一百零四首 其三十三 南宋 · 释绍昙
 押词韵第十五部
春山青,春水绿,鸟弄笙簧,飘香玉。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声色纯真岂容攒簇。
听不足,观不足,一会灵山俨未分,断弦须是鸾胶续(谢育王知客延庆座主
延庆山主寿像(庵居孔圣坊) 南宋 · 释绍昙
谦德有光,慈心摄物。
等冤亲不与较量,混尘俗初无间隔。
熙熙然气融冰谷之春,汪汪乎胸吞云梦之泽。
羲皇世,含饴弄孙
陈蕃,倒屐迎客。
眼睛头烨烨光明幢,脚跟下尘尘清泰国。
卜邻陋巷,慕孔圣人获麟作传之风规。
摵碎明珠,有郁山主骑驴过桥之标格。
诚所谓入廛垂手,我自调心。
继百世凛然,见古道之颜色。
上书谏内徒蠕蠕降户 北魏 · 杨椿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臣以古人有言: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荒忽之人,羁縻而已。
是以先朝居之于荒服之间者,正以悦近来远,招附殊俗,亦以别华戎、异内外也。
今新附者众,若旧者见徙,新者必不安,不安必思土,思土则走叛。
狐死首丘,其害方甚。
又此族类,衣毛食肉,乐冬便寒,南土湿热,往必将尽。
进失归伏之心,退非藩卫之益,徙在中夏,而生后患。
愚心所见,谓为不可(《魏书·杨播附传》:「太和末,使杨椿持节蠕蠕降户。椿上书,不从。元愉之难,果悉浮河赴贼,所在钞掠,如椿所策。」)
诫子孙 北魏 · 杨椿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我家入魏之始,即为上客,给田宅,赐奴婢马牛羊,遂成富室。
自尔至今二十年,二千石方伯不绝,禄恤甚多。
至于亲姻知故,吉凶之际,必厚加赠襚;
来往宾寮,必以酒肉饮食;
是故亲姻朋友无憾焉。
国家初,丈夫好服彩色。
吾虽不记上谷翁时事,然记清河翁时服饰。
恒见翁著布衣韦带,常约敕诸父曰:「汝等后世脱若富贵于今日者,慎勿积金一斤、彩帛百匹已上,用为富也」。
又不听治生求利,又不听与势家作婚姻。
至吾兄弟,不能遵奉。
今汝等服乘已渐华好,吾是以知恭俭之德,渐不如上世也。
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
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
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别食也。
又愿毕吾兄弟世不异居异财。
汝等眼见,非为虚假。
如闻汝等兄弟时有别斋独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
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宅舍,不作壮丽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方为势家所夺。
北都时,朝法严急。
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内职,兄在高祖左右,吾与津在文明太后左右。
于时口敕责诸内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嗔嫌。
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间传言构间者。
吾兄弟自相诫曰:「今忝二圣近臣,母子间甚难,宜深慎之。
列人事,亦何容易,纵被瞋责,慎勿轻言」。
十余年中,不尝言一人罪过。
当时大被嫌责,答曰:「臣等非不闻人言,正恐不审,仰误圣听。
是以不敢言」。
于后终以不言蒙赏。
及二圣间言语,终不敢辄尔传通。
太和二十一年,吾从济州来朝,在清徽堂豫宴。
高祖诸王、诸贵曰:「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杖,左右因此是有非言语。
和朕母子者,唯杨椿兄弟」。
遂举赐四兄及我酒。
汝等脱若万一蒙时主知遇,宜深慎言语,不可轻论人恶也。
吾自惟文武才艺、门望姻援,不胜他人。
一旦位登侍中尚书,四历九卿,十为刺史光禄大夫仪同开府司徒太保,律今复为司空者,正由忠贞小心谨慎,口不尝论人过,无贵无贱,待之以礼。
以是故至此耳。
闻汝等学时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驱驰势门者,有轻论人恶者。
及见贵胜,则敬重之;
见贫贱,则慢易之。
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
汝家仕皇魏以来,高祖以下乃有七郡太守、三十二州刺史,内外显职,时流少比。
汝等若能存礼节,不为奢淫骄慢,假不胜人,足免尤诮,足成名家。
吾今年始七十五,自惟气力尚堪朝觐天子,所以孜孜求退者,正欲使汝等知天下满足之义,为一门法耳。
非是苟求千载之名也。
汝等能记吾言,百年之后,终无恨矣(《魏书·杨播附传》:「椿致仕,临行诫子孙。」)
齐山洞天记 南宋末 · 王哲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四四、《名山胜概记》卷七、康熙《池州志》卷六、康熙《齐山志》卷二、《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九一
齐山如卧虎然,首于申,尾于寅,延庆院南向据其胸也。
其栋宇横架岩石林麓间,望之丽若图画,为是邑名山之胜也。
端平二年提举王伯大扁其外门曰「齐山洞天」。
松径而入,数十步至中门。
蹑蹬道而上,扁曰「云梯」。
前为藏殿,后为佛阁,东西跨壑立亭曰一览,高敞可爱。
其后曰妙空岩,元祐初蒋之奇命名也。
其罅有一石,击之如钟磬,曰丹砂。
由法堂而北,曰蕉笔岩,张公祐以蕉书石壁,故名。
东有,曰新岩;
有泉滴沥而下,曰春溜。
张时脩刻大寿字于左,前有亭曰云壑。
蹑石分道而北上,曰武功岩,正北有上清岩,一名观音岩
西北有寄隐岩。
南有石壁如屏,又数步有石窟,泉滴滴可饮一人,名一人泉
又东三步,绝石栈,临上清岩,曰寄隐岩。
又西北至窦云岩,两石对峙如洞门,有紫微亭
北至小九华峰,峰峦耸拔,肖九华之胜也。
下有石坑,深险不可入,俗呼无底洞。
由云壑分道而南,约数步,曰漫岩。
又二十六步,曰唐公岩。
西北有洞曰九顶,又曰集仙,袤三丈,广半之。
北上至峰之巅,曰翠微亭唐刺史杜牧九日登高赋诗所。
下瞰陂泽及清溪,州治关其前,长江缭其外,最为临眺之佳境。
此见于齐山之右者然也。
由翠微循山脊扪磴攀萝,崎岖东下约二里许,得华盖洞。
石势轮囷如车盖,高约三四丈,下可容数十人。
西有一穴,可罄折而入,飞鼠甚多,执燎照之则回翔,故名石燕洞
西北有玉桂岩,深可一丈。
北有莲子洞,深可二丈。
由坡而上,有危檐杰栋,岿然屹立于东崖之巅者,绣春台也,鹤山魏了翁书,北睇江淮在目。
由此而下,渐觉山环抱,地平夷,而树木阴翳之中,有绣春道院。
依石为扉,傍翼两室,曰仁静、曰智乐。
左有洞曰新兴
坎级而下,豁然明敞,壁立数仞。
嘉定间史定之又刻曰史岩。
傍有绣衣石一洞,秉烛而入,有迹蜿蜒,或指为潜蚪。
别有洞曰左史
左史州守李芃也,杜牧代之,故为立名。
又两石夹道,约数十步,过一石门,伛偻而入,得平地可三数丈,如壶中之天,故曰壶天。
石眼有泉一泓,可掬而饮之。
过绣春台数百步,有二洞,东曰狮子,西曰圆顶。
有泉如乳。
旧逸二洞名,今特因其形而命之。
此见于齐山之左者然也。
若夫山北之景,则从道院右边而下。
太守李方元以山无溪涧之泽,乃沿其北址筑防贮潦,广十馀寻,深数丈,长三里,芰荷鱼鳖,可育而蕃,今遗址尚存。
东有虎啸岩石虎洞,中有石如虎蹲,皆险绝不可上。
而中有九曲水,石势萦回,山泉清澈,天造地浚,殆类人为。
又有茂林脩竹,隐映于上,宛然兰亭气象也。
醒翁岩,岩有醒翁石,旧有亭而今不存。
又有待岩者,最远而大,迤逦而西,达于长堤,则一山之景尽矣。
李芃刻有「待岩」者,言有待而存也。
齐山之泉大小凡十一,而半岩为胜,玉壶、连星为奇,飞觞、濯缨为大;
岩壁之号凡十九,而有待为大;
岩壑之号凡有九,而上清为最;
洞之号凡十四,而潜蚪尤清幽。
游者徜徉乎山间,而穷日之力不能遍览。
今历久而湮芜不可复考,姑录所传问者于右,馀阙疑焉。
按:嘉靖池州府志》卷九,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本。
奏铸五铢钱 北魏 · 杨侃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马援陇西,尝上书求复五铢钱,事下三府,不许。
征入为虎贲中郎,亲对光武申释其趣,事始施行。
臣顷在雍州,亦表陈其事,听人与官并铸五铢钱,使人乐为,而俗弊得改。
旨下尚书八座,不许。
以今况昔,即理不殊。
求取臣前表,经御披析(《魏书·杨播附传》:「时所用钱,人多私铸,稍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米斗几值一千。杨侃奏,孝庄从之。乃铸五铢钱。」又见《通典》九。)
移报梁豫州刺史裴邃 北魏 · 杨侃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一
彼之纂兵,想别有意。
何为妄构白捺也?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勿谓秦无人也(《魏书·杨播附传》:「扬州录事参军梁裴邃规袭寿春,谬移云:魏修白捺,此亦须营欧阳。移报。」)